泡桐是我国的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是平原绿化、营建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泡桐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是生产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集成材等最优良的材料。泡桐材保温、隔热、绝缘性能优良,共振性非常好,辐射阻尼高,内摩擦小,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可与著名的乐器用材鱼鳞云杉媲美。泡桐材的木纤维含量高达50%以上,也是生产刨花板、纤维板和造纸的优良原料。 一、适应范围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很广,大致分布于北纬20~40°、东经98~125°之间,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耐干旱能力较强,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方仍能正常生长,但不宜在强风袭击的风口和山脊处栽植。泡桐为喜光树种,不耐荫蔽,多栽于四旁,在土壤肥沃、深厚、湿润但不积水的阳坡山场或平原、岗地、丘陵、山区栽植,均能生长良好。 二、栽培要点 1.选择良种:通常所说的泡桐,实际上是泡桐属的总称。该属共有9个种,适宜在南方生长的种是白花泡桐或以白花泡桐为亲本的杂交种。江西省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来的6个泡桐无性系,生长迅速、干形通直、枝下树干高、适应性强,是适宜在长江以南地区推广的优良品系。 2.埋根育苗:育苗地可选背风向阳、以沙壤土或壤土为主的圃地,做高15~20厘米的高垄苗床,选用1~2年生苗根,以直埋根为好,埋根株行距以1米×0.8米或1米×1米为宜,施足基肥,在6月~8月生长旺盛期追施速效化肥,促使其快速生长。 3.造林:四旁造林要求挖大*、施足基肥,山地造林要求带状梯田整地,松土层厚度为50~70厘米,并施足基肥,以达到造林当年快速生长的目的。以林为主的造林密度为5米×5米,每667平方米(1亩)栽26株;林粮并重的造林密度为5米×10米,每667平方米栽13株;以粮为主的造林密度为4米×30米,每公顷栽6株。
1、育苗
泡桐育苗方法很多,有埋根、播种、埋干、留根等,但生产上普通采用的是埋根育苗。
(1)播种育苗?
泡桐于2-3月播种,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和消毒处理。一般有用35-40℃温水浸种,25-30分钟冷却后,再用15-25℃温水继续浸种12-14小时,捞出后每天用35℃水冲洗1-2次,不翻动,3-5天后,待*5%萌动时即可播种。还可用湿沙催芽10-15天,定期洒水,相对湿度保持90-95%。?
播种育苗采用条播法,每亩播种量0.5—0.6公斤,播后用细火烧土或谷灰薄盖,适当*,然后复盖稻草。?
(2)埋根育苗?
采根时间是从落叶后到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2月中旬到3月上旬,方法是采集1、2年苗木出圃后留下种根,或从1-6年生长健壮的大树挖取粗2-3厘米的侧根,剪成15-20厘米长的根段、大头平剪、小头斜切。剪好根段进行分级,并晾晒2-3天。有直埋、斜埋,其中直埋最好。上端不露或微露出地面,防止倒埋,株距0.8-1米,行距1米,每亩667-840株左右。此外,还可以选用20厘米粗的一年生枝条切成20厘米长的插穗,进行扦插育苗。最好用激素处理,提高成活率。?
2、造林
泡桐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造林地应选择阳坡和半阳坡、山坡下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风害的中性土壤或微*性土壤,挖大*,并施足基肥,每*施有机肥15公斤左右或菜籽饼2.5公斤。
造林季节以秋季落叶到第二年春天发芽前均可。一般以早春2月中旬到3月中旬造林较好。泡桐造林有植苗造林、截干造林和埋根造林等。植苗造林方法有两种:①根桩造林:利用小苗在*内种植后与地间进行平荐,或者小苗在起苗时,进行平荐,根桩直接上山造林,造林时根桩可不复土。②大苗造林:泡桐一年生一般4米左右,要随起随栽。要搞好包装和运输,避免损坏苗木。造林时,要扶正栽植,适当浅栽,培土至根茎部位10-15厘米处,特别注意培土要高出地面,*位不能积水。?
泡桐和杉木混交造林,能改善杉木生长的生态条件,促进杉木生长,提高总产量。一般采用块状混交。杉桐混交比例为2-3:1为宜。(泡桐每亩栽植10株左右);竹桐混交(泡桐每亩栽10株,毛竹栽20株左右);茶桐混交每亩栽泡桐6—8株左右,株行距为5×20米。营造泡桐纯林,每亩20—40株,株行距要5×6米—4×4米。但营造纯林,病虫害较严重,故不宜大面积造林。?
泡桐生长量大,造林后3年内要修枝抹芽,培育*泡桐,第2年要结合抚育施复合肥0.25kg/株,第4年要摘除*,促进泡桐生长。
种植泡桐de技术如下:
种苗繁殖
2.1埋根育苗
2.1.1根种的选择。选择优良树种当年的新根,在晴天将根挖出地面,修去须根,除去破皮、破口、有病虫害的根,剪成长11~13cm,粗0.8~1.0cm的小段,在阳光下翻晒至两头收缩变小为宜,收回屋内摊放,备用。
2.1.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cm、pH值6.5~7.5、含盐量0.1%以下、质地透气性好、肥力中等以上、靠近水源的壤土和砂壤土为宜。
2.1.3苗床整地。床宽以0.8~1.0m为宜,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求圃地干*,靠床边按2行拨槽,槽深15cm,进行条播。
2.1.4育苗时间。在立冬后至立夏前均可,但以立春后为宜。
2.1.5下种及管理。苗圃地作成拨槽后,将已剪好晒干的根种按株距0.4~0.6m平放,在其上铺2cm的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和草甘磷喷雾。1个月后,经常查看苗情。为达到出苗一致,在出苗30%左右时抹去已出苗,让其重新出苗。在苗子基本出齐后,根据苗情分株施肥。苗木生长旺盛时叶片较大,应剪去叶片,留叶柄。在7月中下旬,苗高未达到1.5m,再酌情追肥,以*素加复合肥为好,发现锈叶枯黄的苗子,速喷代森锌1 500倍液或*托布津1 500倍液,要求喷透。如有虫害加喷80%敌敌畏1 000倍液或40%毒*蜱1 000倍液。发现少数苗徒长时,及时用多效唑喷透苗心,7d喷1次,连喷3次。注意排水,如造成水涝24h,大部分苗子可*亡;也要防旱,在根种下地后如遇较长时间干旱,埋根处要用水浇透或用水灌溉后及时排出明水。
2.2*育苗
选择籽粒饱满的优良母树在农历9~10月*成熟时采收,晒干留至翌年惊蛰前后育苗。*育苗与埋根育苗不同的是:苗床要精耕细作,并撒施复合肥1 125kg/hm2,*用冷水浸泡24h后拌干沙撒播为好,一般保证9~27万粒/hm2(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撒种后上铺稻草保湿保温,1个月内芽出齐,清除稻草,拔除杂草,在苗长至30cm左右时,看苗情追肥,间苗保持4.5~6.0万株/hm2,苗子长势不旺时及时追施*素,不要普遍追肥以防徒长、大苗压小苗、出苗率低。其他与埋根育苗相同。
3造林技术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50~70cm。挖大*80cm×80cm×70cm,并于宕内施基肥,一般使用鸡粪肥20kg埋于大宕底层,上铺15cm表土,再在上面栽苗。栽苗株行距5m×5m,栽390株/hm2。
4抚育管理
泡桐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地面约1~2cm处锯掉,待重新萌芽,这样长成的树干通直。在未成林前,松土除草,施肥。一般造林后的3年内均进行抚育,前2年内于5月、9月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
5常见病虫害*
5.1虫害*
5.1.1泡桐叶甲。又名泡桐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方法:①人工捕捉;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原*800倍液;③在树冠投影外围,挖宽约20cm、深15~20cm、长30~50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cm以下的泡桐,每株用*20g;胸径5~10cm的泡桐,每株用*50g;胸径为11~20cm的泡桐,每株用*100g;胸径 20cm以上的泡桐,每株用*200~300g。
5.1.2蒲瑞大袋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方法: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 氧化乐果2~4mL。
5.2病害*
5.2.1泡桐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大树仅在小枝、嫩梢、叶片、叶柄上发生。叶片上,病斑初为点状失绿,后扩大为圆形,褐色,周围黄绿色,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嫩叶叶脉受害,常使叶片皱缩成畸形。叶柄、叶脉及嫩梢上病斑初为淡褐色圆形小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组织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及叶片枯*。在雨后或高温环境下,病斑上,尤其是叶柄和嫩梢上的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实生苗木质化前初期发病,叶片变暗绿色,后倒地*亡;木质化后被害,常呈褐色枯*,不倒地。*方法:①选择排灌良好的圃地育苗;避免重茬;清除圃地的枯枝落叶,消灭病原;施足底肥(牛、羊粪较好);加强苗期管理,幼苗及时追肥,细水漫灌,保持苗床湿润;早间苗,拔除病苗及弱苗,注意补苗。②幼苗期及时使用0.7∶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倍液,每10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5.2.2泡桐丛枝病。又名扫帚病,枝、叶、干、根*能表现症状。又分2类型:①丛枝型,即个别枝条上的腋芽或不定芽大量发生,侧枝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小且薄,有时皱缩,整个丛枝呈扫帚状,幼苗发病,植株矮化。②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叶状,花柄及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变形。地下根系也呈丛生状。
*方法:
①培育无病苗木,严禁从病区引进根、苗,选择无病母树采种育,推广*育苗;用根育苗,采根后,用温水或1 000单位/mL土霉素碱溶液浸根;②夏季修除病枝,并涂土霉素凡士林(1∶9)*膏,后用塑料布包扎,在病枝上环状剥皮;③适时*蝽蟓、叶蝉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减少病原传播;④用10 000单位/mL盐*四环素、土霉素碱、2%~5%硼*钠溶液,通过髓心注射及根吸方法*病树。
回答者: 酒窝的深静
3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