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在
门上画门画已形成风俗,含有“御凶”的意思,特别是在旧时农历新年,既说贴上一对门神,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也有
装饰门板的作用。最早门神画的是“神荼”和“郁垒”,这是两个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的人物,传说他们会用苇萦抓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喂虎,因此古代为了辟邪,就把“神荼”、“郁垒”和老虎画在大小门上。传说唐贞观间,李世民梦中以为宫中闹鬼,夜不能寝,大将秦款宝、尉迟恭就自愿镇守在宫门前,以防邪困扰乱,且为其壮胆,宫中果然得以安静。后来李世民为免其用守宫的辛劳,就命大画家吴道子为二人造像,张贴于宫门,这个习俗便沿用了下来。
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 在敦煌石窟中已经有发现木刻《金刚经》,其中有木版印制的佛像,这是最早的木版画,《五代会要·经籍》记载“后唐长兴三年,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刻九经印版”。这可能就标志着雕版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了,在当时,雕版印刷确有许多好处,《朱子语类》 论语写道:“我只是一个印版印将去,千部万部虽多,只是一个印版。”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主要也只用来印刷佛经和少量的书藉,被民间利用得最好的就是印制年画之类的民俗用品了。所以,到北宋年间,就出现了彩版年画。《*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梦华录》记载这种事,说明这是一种新生事物。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最早雕板,是出土于北宋巨鹿城址的二片雕版。其中一片长方形长59.1厘米,宽15.3厘米,枣木质,作一面容端雅的女像,身穿宽大对襟长衣,双手交叉合掌上仰。衣上有变形团龙纹饰 ,中间系一花结,右侧有对称细长飘带两条,头戴花朵形饰物,雕版*法纯熟,线条遒劲有力,经鉴定为是北宋时的雕版原件,也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年画雕版之一。木版年画到了明代已是相当普及了,风格上继承了来元版画的遗型,并且形成了这一形式的独特表现手法:多用图案纹样,形式庄重,*法雄健,粗扩,黑白对比强烈,色彩明快。清代康熙以后,中国民间雕版年画创作进入了极为繁荣的时期,并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县的杨家埠年画,河南的朱仙镇年画,河北的武强年画,山西的晋南年画,陕西的扶风年画、风翔年画,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安徽阜阳年画,福建的泉州年画,漳州年画,广东佛山年画,湖南辰州年画等,几乎各省都形成了代表该省份地方文化艺术特征的年画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