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层圆头形为两层结构,层间相距约50-80厘米。主干高40-60厘米。第一年,在苗木定干后,留4-5个主枝,向四面伸展,并拉成与主干成 40度-50度的角度。第二年,在适当位置,选留副主枝若干个,将主干截顶,使植株不再增高,形成中空的双层圆头形。3-4年后,即可形成树冠。成年封行后,树冠高度控制在2.5-3.0米,便于管理。这种树形,树冠较矮,*作比较便利。通风透光较好,果实质量较高。由于枇杷生长势旺,每年在枇杷树中上部会萌发大量的枝条。因此,为了维持树形,促进结果(大果、优质),对双层圆头形枇杷树,每年需及时进行拉枝和回缩。 (2)疏散分层形该树形一般有3-4层。各层主枝数,自下而上为3-2-1,或3-2-1-1,共有主枝6-7个。也有4-3或4-3-1的,主枝7-8个。在主干高度30 -60厘米处,选留第一层。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层间距应较大,为1-1.2米。其后各层梢短。主枝上配备副主枝3-4个,错开排列。上层主枝的副主枝数,比下层主枝的副主枝数逐渐减少。各主枝上的副主枝排列方向要一致。第一副主枝离主枝基部40-60厘米,以后各副主枝间的距离逐步缩短。各层主枝也要错开,以免荫蔽过重。最上一层的主枝选定后,将主干顶部的直立枝去掉,使树不再长高。这种树形成型容易,树势缓和,产量较高。但主枝数较多,在日照少的地区,通风透光较差,影响果实的品质。 (3)主干形与疏散分层形的主要差异,在于它没有明显的层次,不从一个地方长出几个主枝,所有的主枝逐年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在主干高40-60厘米处留一主枝,将其余枝条摘心,拉平,培养成辅养枝,过分密集的可以抹芽疏去。中央主干向上延伸后,往上30- 40厘米处留第二主枝,方位在第一主枝的对面。再往上,继续留第三、第四主枝,间距仍是30-40厘米处留第二主枝,方位在第一主枝的对面。再往上,继续留第三、第四主枝,间距仍是30-40厘米,方位分别在第一、第二主枝之间。这四个主枝正好形成“十”字形。上面如继续配备主枝,其方位最好在下面主枝的空当处。全树共留5-7个主枝。上面各主枝的间距略短。各主枝上配备副主枝,并培养为枝组。该树形在定植后4-5年基本构成。7-8年后,根据树势强弱,或迟或早去掉顶上的中央主干。树势弱的早去,树势强的可稍晚去。10多年后,可降低树冠,逐年或隔几年去上部1-2个主枝,最后留4-5个主枝。这种树形适合比较直立的品种,*的茂木多采用这种树形。它的好处是,主枝数比疏散分层形少,树的高度也较低。 (4)双层杯状形此形为两层结构。定植后,在离地面40-60厘米处定干,留分布均匀的主枝三个,作为第一层。往上80-100厘米处再选留三个主枝。上、下两层的主枝,要错开排列。主枝上配副主枝。层间的枝条不能过早去掉,以免影响树势。这种树形,树冠较矮,*作比较便利,通风透光较好,果实质量较高,主枝相对少一些,结果枝较多。 (5)开心形枇杷苗木定植后,在主干发出的率一*枝中,于离地面30-40厘米处,选4-5个枝作为未来的主枝及候补主枝,去掉中心枝。各主枝间的距离应尽量拉开,不要集中在一点。如第一*发枝少,选不出三个主枝,则应暂时保留中心枝,待以后在第二*发枝中选留。主枝上配备副主枝。主枝间的平衡,依靠调整枝条角度来解决。对过分强旺的主枝,要将角度放大;对衰弱的主枝,应将角度缩小。以后,只选择其中3-4个作为主枝。此树形适宜于干性较弱、树姿开张的品种,如大五星品种等。这种树形主枝少,结果枝多,产量较高;通风透光好,果实品质佳;而且树形较矮,便于作业。
亲,杷树冠生长较有规律,层次分明,一般能形成整齐的圆锥形,结果后逐渐成为圆头形。但如不进行整形,则树冠往往过高过密,管理不便,结果部位局限在外围,花果易遭冻害和日灼,经济产量低。集约(矮化)化栽培是现代果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枇杷树栽培发展的方向,优质枇杷栽培中,修剪、疏花(穗)、疏果、套袋和分批单果采收等,费工较大。因此,矮化枇杷树形,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各枇杷产区生产上常用的树形,有主干分层形(疏散分层形)、开心形和主干形等。目前,福建莆田等产区已开始推广枇杷低冠矮化栽培技术,所采用的树形为双层圆头形。(1)双层圆头形为两层结构,层间相距约50-80厘米。主干高40-60厘米。第一年,在苗木定干后,留4-5个主枝,向四面伸展,并拉成与主干成 40度-50度的角度。第二年,在适当位置,选留副主枝若干个,将主干截顶,使植株不再增高,形成中空的双层圆头形。3-4年后,即可形成树冠。成年封行后,树冠高度控制在2.5-3.0米,便于管理。这种树形,树冠较矮,*作比较便利。通风透光较好,果实质量较高。由于枇杷生长势旺,每年在枇杷树中上部会萌发大量的枝条。因此,为了维持树形,促进结果(大果、优质),对双层圆头形枇杷树,每年需及时进行拉枝和回缩。(2)疏散分层形该树形一般有3-4层。各层主枝数,自下而上为3-2-1,或3-2-1-1,共有主枝6-7个。也有4-3或4-3-1的,主枝7-8个。在主干高度30 -60厘米处,选留第一层。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层间距应较大,为1-1.2米。其后各层梢短。主枝上配备副主枝3-4个,错开排列。上层主枝的副主枝数,比下层主枝的副主枝数逐渐减少。各主枝上的副主枝排列方向要一致。第一副主枝离主枝基部40-60厘米,以后各副主枝间的距离逐步缩短。各层主枝也要错开,以免荫蔽过重。最上一层的主枝选定后,将主干顶部的直立枝去掉,使树不再长高。这种树形成型容易,树势缓和,产量较高。但主枝数较多,在日照少的地区,通风透光较差,影响果实的品质。(3)主干形与疏散分层形的主要差异,在于它没有明显的层次,不从一个地方长出几个主枝,所有的主枝逐年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在主干高40-60厘米处留一主枝,将其余枝条摘心,拉平,培养成辅养枝,过分密集的可以抹芽疏去。中央主干向上延伸后,往上30- 40厘米处留第二主枝,方位在第一主枝的对面。再往上,继续留第三、第四主枝,间距仍是30-40厘米处留第二主枝,方位在第一主枝的对面。再往上,继续留第三、第四主枝,间距仍是30-40厘米,方位分别在第一、第二主枝之间。这四个主枝正好形成“十”字形。上面如继续配备主枝,其方位最好在下面主枝的空当处。全树共留5-7个主枝。上面各主枝的间距略短。各主枝上配备副主枝,并培养为枝组。该树形在定植后4-5年基本构成。7-8年后,根据树势强弱,或迟或早去掉顶上的中央主干。树势弱的早去,树势强的可稍晚去。10多年后,可降低树冠,逐年或隔几年去上部1-2个主枝,最后留4-5个主枝。这种树形适合比较直立的品种,*的茂木多采用这种树形。它的好处是,主枝数比疏散分层形少,树的高度也较低。(4)双层杯状形此形为两层结构。定植后,在离地面40-60厘米处定干,留分布均匀的主枝三个,作为第一层。往上80-100厘米处再选留三个主枝。上、下两层的主枝,要错开排列。主枝上配副主枝。层间的枝条不能过早去掉,以免影响树势。这种树形,树冠较矮,*作比较便利,通风透光较好,果实质量较高,主枝相对少一些,结果枝较多。(5)开心形枇杷苗木定植后,在主干发出的率一*枝中,于离地面30-40厘米处,选4-5个枝作为未来的主枝及候补主枝,去掉中心枝。各主枝间的距离应尽量拉开,不要集中在一点。如第一*发枝少,选不出三个主枝,则应暂时保留中心枝,待以后在第二*发枝中选留。主枝上配备副主枝。主枝间的平衡,依靠调整枝条角度来解决。对过分强旺的主枝,要将角度放大;对衰弱的主枝,应将角度缩小。以后,只选择其中3-4个作为主枝。此树形适宜于干性较弱、树姿开张的品种,如大五星品种等。这种树形主枝少,结果枝多,产量较高;通风透光好,果实品质佳;而且树形较矮,便于作业。
枇杷是常绿果树,全年生长结果不休眠。因此,枇杷的修剪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对幼龄树,为了扩冠快,早成形,早结果,一般不作大的修剪,只对徒长枝进行适当处理,从而增加结果枝组,促进花芽分化。成年结果树修剪,最佳时期是在采果后的6-7月进行夏剪。主要是剪除扰乱正常树形的强旺徒长枝,穿膛枝、密生枝、纤弱枝、交叉枝、下垂枝、病虫枯枝等。同时对衰弱性结果枝组进行回缩短截,更新复壮。枇杷当年抽发的夏梢绝大部分是优良结果母枝,90%以上当年能开花结果。合理的夏季修剪,结合适当及时的肥水管理,促发大量的生长粗壮整齐的夏梢,是枇杷克服大小年结果,年年丰产的关键。
枇杷枝干的生长具有十分明显的规律。幼树中心干其顶端优势特别强,肥大而健壮的顶芽着生在枝梢的顶部,萌芽时唯有顶芽和顶芽以下附近的几个侧芽萌发抽梢成4至6条枝干,*生为一层,其余芽便成为稳芽而不再萌发,故枇杷的树体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层性。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生长特性,枇杷整形常用低干矮冠或三层(双层)杯状形。
低干矮冠形:其特点是树高2米左右,树形较矮化紧凑,生产上便于管理*作,多侧枝少主枝,结果母枝多,内膛光照好,果实商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该树形适合株行距为2米×3米的枇杷密植园。定苗时选30--50厘米高的幼苗,待成活后,不作任何修剪,让其自然萌发抽生顶芽和侧芽,在其生长期内,将顶芽抽生的延长枝留作中心干向上伸长,并在延长枝以下适当部位,离地50厘米左右处,选留4条向四周分布均匀的侧枝作为第一层主枝,并使之与中心干呈60度左右的角。以后待中心干顶端再次萌芽时,在距第一层主枝100厘米左右处,选留与第一层主枝生长方向上下错开且分布均匀的4条健壮侧枝作为第二层主枝。主枝上配备3--5个枝副主枝,主干高度控制在2米以内。从而使枇杷树成形,提早结果。
三层(或双层)杯状形:该树形适宜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树冠开张,树势强健的品种。整形方法为将当年定植的苗木成活后,从离地约50厘米处短截,中心干延长枝直立向上生长,在其下选留生长健壮,向四周分布均匀的4条侧枝培养为第一层杯状的枝*。与中心干呈70度左右的夹角。第二层在距第一层80厘米处,选留与第一主枝*上下错开的4条侧枝培养成第二层的第二主枝*。第3年,同样在距第二主枝*中心干80厘米,选留与第二主枝*四大主枝上下错开的4枝侧枝,培养成第三层的第三主枝*。干高控制在2.5米内,每层杯状由四大主枝组成,每枝主枝上培养2--3个副主枝,3年完成整形。此树形通风透光,易于管理,产量高、果实品质好,经济年龄长。
希望可以帮到你,亲,谢谢
枇杷树冠生长较有规律,层次分明,一般能形成整齐的圆锥形,结果后逐渐成为圆头形。但如不进行整形,则树冠往往过高过密,管理不便,结果部位局限在外围,花果易遭冻害和日灼,经济产量低。集约(矮化)化栽培是现代果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枇杷树栽培发展的方向。
优质枇杷栽培中,修剪、疏花(穗)、疏果、套袋和分批单果采收等,费工较大。因此,矮化枇杷树形,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各枇杷产区生产上常用的树形,有主干分层形(疏散分层形)、开心形和主干形等。目前,福建莆田等产区已开始推广枇杷低冠矮化栽培技术,所采用的树形为双层圆头形。
(1)双层圆头形为两层结构,层间相距约50-80厘米。主干高40-60厘米。第一年,在苗木定干后,留4-5个主枝,向四面伸展,并拉成与主干成 40度-50度的角度。第二年,在适当位置,选留副主枝若干个,将主干截顶,使植株不再增高,形成中空的双层圆头形。3-4年后,即可形成树冠。成年封行后,树冠高度控制在2.5-3.0米,便于管理。这种树形,树冠较矮,*作比较便利。通风透光较好,果实质量较高。由于枇杷生长势旺,每年在枇杷树中上部会萌发大量的枝条。因此,为了维持树形,促进结果(大果、优质),对双层圆头形枇杷树,每年需及时进行拉枝和回缩。
(2)疏散分层形该树形一般有3-4层。各层主枝数,自下而上为3-2-1,或3-2-1-1,共有主枝6-7个。也有4-3或4-3-1的,主枝7-8个。在主干高度30 -60厘米处,选留第一层。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层间距应较大,为1-1.2米。其后各层梢短。主枝上配备副主枝3-4个,错开排列。上层主枝的副主枝数,比下层主枝的副主枝数逐渐减少。各主枝上的副主枝排列方向要一致。第一副主枝离主枝基部40-60厘米,以后各副主枝间的距离逐步缩短。各层主枝也要错开,以免荫蔽过重。最上一层的主枝选定后,将主干顶部的直立枝去掉,使树不再长高。这种树形成型容易,树势缓和,产量较高。但主枝数较多,在日照少的地区,通风透光较差,影响果实的品质。
(3)主干形与疏散分层形的主要差异,在于它没有明显的层次,不从一个地方长出几个主枝,所有的主枝逐年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在主干高40-60厘米处留一主枝,将其余枝条摘心,拉平,培养成辅养枝,过分密集的可以抹芽疏去。中央主干向上延伸后,往上30- 40厘米处留第二主枝,方位在第一主枝的对面。再往上,继续留第三、第四主枝,间距仍是30-40厘米处留第二主枝,方位在第一主枝的对面。再往上,继续留第三、第四主枝,间距仍是30-40厘米,方位分别在第一、第二主枝之间。这四个主枝正好形成“十”字形。上面如继续配备主枝,其方位最好在下面主枝的空当处。全树共留5-7个主枝。上面各主枝的间距略短。各主枝上配备副主枝,并培养为枝组。该树形在定植后4-5年基本构成。7-8年后,根据树势强弱,或迟或早去掉顶上的中央主干。树势弱的早去,树势强的可稍晚去。10多年后,可降低树冠,逐年或隔几年去上部1-2个主枝,最后留4-5个主枝。这种树形适合比较直立的品种,*的茂木多采用这种树形。它的好处是,主枝数比疏散分层形少,树的高度也较低。
(4)双层杯状形此形为两层结构。定植后,在离地面40-60厘米处定干,留分布均匀的主枝三个,作为第一层。往上80-100厘米处再选留三个主枝。上、下两层的主枝,要错开排列。主枝上配副主枝。层间的枝条不能过早去掉,以免影响树势。这种树形,树冠较矮,*作比较便利,通风透光较好,果实质量较高,主枝相对少一些,结果枝较多。
(5)开心形枇杷苗木定植后,在主干发出的率一*枝中,于离地面30-40厘米处,选4-5个枝作为未来的主枝及候补主枝,去掉中心枝。各主枝间的距离应尽量拉开,不要集中在一点。如第一*发枝少,选不出三个主枝,则应暂时保留中心枝,待以后在第二*发枝中选留。主枝上配备副主枝。主枝间的平衡,依靠调整枝条角度来解决。对过分强旺的主枝,要将角度放大;对衰弱的主枝,应将角度缩小。以后,只选择其中3-4个作为主枝。此树形适宜于干性较弱、树姿开张的品种,如大五星品种等。这种树形主枝少,结果枝多,产量较高;通风透光好,果实品质佳;而且树形较矮,便于作业。
回答者: andysun
6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