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节安排
由于茨菰的生育期较长,各地都采用育苗移植,以提高复种指数。一般春季育苗、分期栽植,长江流域多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育苗,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定植大田,称为早水慈姑,秋季即可采收;也可在早藕、茭白、席草等作物收获后,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称为晚水慈姑,于冬、春采收。
2.选种育苗
(1)选种催芽为培育壮苗,必须选用优良球茎作种。通常宜选具有所栽品种特征、大小适中、充分成熟的球茎,其顶芽粗度以在0.6~1厘米为宜。
切取顶芽,堆积于湿草中,保持15℃以上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经过10~15天的催芽后即可插入秧田。每亩约需顶芽10千克。
(2)秧田准备应选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好的田块育苗,如为早水慈姑用苗,耕地时每亩施入有机肥3000~4000千克,深耕20~25厘米、耙耱后做成宽130~160厘米的长条苗池,过道宽30厘米。
(3)插播芽苗芽苗插播,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当地温上升到15℃以上时进行,行距12厘米、株距9厘米。具体插播密度视土壤肥*而定,土壤较肥者偏稀,土壤较*者偏密。插播深度为顶芽的一半,深入土层1.5~2厘米为宜,播插时田间保持3厘米浅水,插后搁田7~10天,保持土壤润湿以利生根。
待芽鞘张开,抽出第一张过渡叶时,再灌入一薄层浅水。如慈姑种芽大小不一,应将大小顶芽分开插播,以便于进行秧田管理。
(4)秧田管理秧苗萌芽生长期间,保持2~3厘米的浅水,以利于土温的提高,促进发根,如遇晚霜,夜间灌深水防冻,第二天再放浅水。插后经7~10天,开始发根生长,可追施苗肥1次,每亩施20%的腐熟粪水1000千克左右,促苗早发,栽后10天左右,开始除草,并注意检查和*蚜虫。当幼苗长到25~30厘米高,并有3~4片叶时,即可起苗定植。如因定植的大田还未准备就绪,也可留在秧田继续生长,作为晚水慈姑栽植,育苗期可延长到90天以内。进入夏季高温季节,气温达到25℃以上,秧田灌水要逐渐加深到6~10厘米,不可搁田受旱。在管理上,既要防止生长过旺,又要防止生长不良,要从水肥上加以调节,适当增施磷、钾肥,并要定期打去秧苗外围的老叶,仅留中央新叶3~4片。
3.整地施肥
选择土壤含有机质在1.5%以上、土层较厚的低洼水田深耕20厘米,每亩施入堆厩肥或粪肥3000千克,并配合施入*素15~20千克,过磷*钙30~40千克作基肥,翻耕耙平,灌入浅水,即可栽植。基肥不仅可直接供给植株全生育期所需的部分矿质营养,而且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利于球茎的迅速膨大。因此,施足基肥是夺取慈姑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4.适时栽植
慈姑的定植时间因各地气候条件及茬口安排而有不同。其中早熟慈姑栽插不宜过早,一般要求苗龄达到45天以上,苗高达到25~30厘米,具有4~5张绿叶,否则秧苗太小,栽后发棵缓慢,早栽达不到早熟的目的,产量也不高。晚熟慈姑则要求尽可能早栽,当前茬作物收完后,必须抢耕抢栽,由于秋后气温降低,生育期受到限制,故栽植越晚,产量越低。长江流域一般最迟应在8月上旬栽插完毕,否则大田生育期太短,产量将大幅度降低。慈姑要求浅水栽插、合理密植,栽植密度因栽培季节和土壤肥*而有差异。早熟栽培生长期长,开展度大,一般行、株距均为40~45厘米;晚熟栽培生长期短,开展度小,一般行、株距均35厘米左右;具体栽植密度还因土壤肥*和品种情况而异,如土壤肥沃品种植株高大,开展度大,宜偏稀,反之偏密。栽前连根拔取秧苗,摘除外围叶片,保留中心嫩叶及外围叶柄25~30厘米,以减少水分蒸腾和防止遇大风雨动摇植株,栽插深度一般9~12厘米,使苗栽稳土中。栽植过深不易发棵,过浅易受风*动摇或浮起。栽完全田后,随即在田边另插少量预备苗,以备补缺。栽时保持2~3厘米浅水,以利秧苗成活。
茨菰种植技术:
(一)种芽准备 选具品种典型特征、大小适中、充分成熟、顶芽较弯曲且粗0.6~1.0㎝、无病虫为害的球茎,于冬前将顶芽稍带一部分球茎切下,随即用2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泡15分钟。捞出后摊晾至表面干燥后,窖藏越冬备用。每100㎏慈姑球茎约可切取顶芽12~15㎏,可供667㎡大田之需。
(二)催芽 一般于4月下旬取出留种用顶芽,置洁净筐内,上覆洁净湿稻草,洒水保湿,保持温度15℃以上,经10~15天出芽,即可播于秧田育苗。若播期较晚,气温已至15℃以上,则可不必催芽,仅需于清水中浸泡1~2天,即可直接播种苗。
(三)播种 一般于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15℃以上时进行。育苗秧田要求地面平整、土质肥沃、排灌两便、保水保肥。若为早水慈姑育苗,每667㎡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耕深20~25㎝。顶芽播插行、株距均为9~12㎝。土壤肥力较高、苗龄较长者宜稀播;土壤肥力较低、苗龄较短者宜密。播插深度以顶芽自下向上的第3节入泥1.5~2.0㎝为宜。为便管理,宜将顶芽按大小分级,分区播插。
秧田管理
1、水深调节 播插时秧田水深2~3 厘米,插后轻搁田7~10天,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芽鞘张开,抽生第1片过渡叶时,灌一薄层水。秧苗生长期,保持2~3厘米水层,以利土温升高。若遇晚霜,宜灌深水防冻。气温25℃以上时,逐渐加深水深至6~10厘米,不可搁田受旱。
2、追肥 播插后7~10天,开始发根,每667㎡施20%的腐熟粪水1000㎏。
3、其它 注意及时除草和*蚜虫。早水慈姑,幼苗高25~30厘米,并具3~4片叶时即可起苗定植大田。但若苗期延长,作晚水慈姑栽培时,则应防止秧苗生长过旺或过弱,及时调节水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并定期打去秧苗外围老叶,保留中央新叶3~4片。
大田准备
选择具适宜土壤的水田,深耕20厘米以上,每667㎡施腐熟厩肥或粪肥3000㎏、*素15~20、过磷*钙30~40㎏、复合肥25㎏作基肥。耕翻耙平,灌浅水。
大田定植
长江流域早水慈姑定植用苗不可太小;晚水慈姑应抢季及时定植,最迟在8月上旬定植完毕。华南地区定植期不宜迟于9月上旬。早熟栽培者,行、株距均为40~45㎝;晚熟栽培者行、株距均为35㎝。具体密度还可据土壤肥力、植株大小等调节。定植前,连根拔取秧苗,摘除外叶,保留中心嫩叶及外围叶柄25~30㎝。栽植深度9~12㎝。定植时保水2~3㎝。
(一)水深管理 原则是浅水勤灌,严防干旱,高温多雨季节应适当搁田,高温干旱季节适当深灌凉水(如低温井水)。一般植株生育前期3~6㎝,雨季节搁田一次,7~8月高温季节12~20㎝,8月以后8~10㎝,9~10月3~5㎝。
(二)追肥 追肥原则是促、控、促,并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早水慈姑定植10~14天后,每667㎡施20%腐熟人畜粪水1500㎏,碳铵30㎏和*素10㎏。抽生根状茎时,每667㎡施腐熟人粪*2500㎏,或*素30㎏,复合肥25㎏及*化钾10~15㎏。晚水慈姑在定植后25~30天追肥1次,数量与早水慈姑结球肥相似。
(三)除草和打老叶 生长期内,每15~30天耘田除草1次,直到抽生根状茎为止。通常自定植缓苗后进行第1次耘田除草工作,共2~4次;慈姑在生长旺盛期,生长过旺,容易造成田间密闭,通风不良,易引发病害的流行,故应及时摘除植株外围发黄老叶,留中央新叶4~5片,15~30天1次,共2~4次,至天气转凉、气温下降到25℃以下时为止。
华南地区经验,在慈姑定植成活后和结球前,即8~11月,分次摘老叶和去分株,每次每株留新叶4~5片,共进行2~4次。另外,还要采取除蘖措施,即在11月上旬于植株四周8~10㎝处用镰*插入泥中10~15㎝环割1周,以割断部分根状茎。亦可手工摘除部分细小根状茎。结球前期除糵可以提高慈姑的商品性,避免了单株结球茎太多而造成球茎*小。
病虫害*
主要病虫害有:慈姑黑粉病、慈姑斑纹病、慈姑褐斑病、莲缢管蚜、慈姑钻心虫。
(1)农业* 首先应选育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换种抗病品种;收获时应在无病田块内选留种用球茎,以防止种用球茎带病造成病害的发生;实行*作、间作套种的种植制度,合理密植;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捺除病老残叶,采收后尤应注意收集病残物,割除田边杂草等,进行集中烧毁;科学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腐熟有机肥或磷钾肥;加强水深管理,根据慈姑生长发育的需要,管好水深,避免长期深灌,以增强慈姑机体抗病的能力。
(2)物理* 主要针对莲缢管蚜,采用银灰膜或黄板诱*蚜虫,减少农*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银灰膜避蚜的具体做法:将银灰色地膜剪成10~15㎝宽度膜条,纵横铺于行间株间;黄办法诱*蚜虫的具体做法:用100㎝×20㎝的黄板,按照30~40块/667㎡的密度插座行间,高出植株顶部,一般7~10天重涂一次机油。
(3)生物* 保护天敌(如针对*莲缢管蚜,应保护七星瓢虫等),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择对天敌*伤力低的农*。
(4)化学* 主要病虫害化学*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
回答者: aneybaba
4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