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图8.2.5-1 高杯口基础
H-短柱高度
1 起重机起重量小于或等于750kN,轨顶标高小于或等于14m,基本风压小于0.5kPa的工业厂房,且基础短柱的高度不大于5m;
2 起重机起重量大于750kN,基本风压大于0.5kPa,且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101
12
2JEJE (8.2.5-1)
式中:E1——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弹性模量(kPa);
J1——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对其截面短轴的惯性矩(m4); E2——短柱的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kPa); J2——短柱对其截面短轴的惯性矩(m4)。
3 当基础短柱的高度大于5m,并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1.112 (8.2.5-2)
式中:Δ1——单位水平力作用在以高杯口基础顶面为固定端的柱顶时,柱顶的水平位移(m);
Δ2——单位水平力作用在以短柱底面为固定端的柱顶时,柱顶的水平位移(m)。 4 杯壁厚度应符合表8.2.5的规定。高杯口基础短柱的纵向钢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在非地震区及抗震设防烈度低于9度地区,且满足本条第1、2、3款的要求时,短柱四角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20mm,并延伸至基础
底板的钢筋网上;短柱长边的纵向钢筋,当长边尺寸小于或等于1000mm时,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当长边尺寸大于1000mm时,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且每隔一米左右伸下一根并作150mm的直钩支承在基础底部的钢筋网上,其余钢筋锚固至基础底板顶面下La处(图8.2.5-2)。短柱短边每隔300mm应配置直径不小于12mm的纵向钢筋且每边的配筋率不少于0.05%短柱的截面面积。短柱中杯口壁内横向箍筋不应小于A8@150;短柱中其他部位的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
47
图8.2.5-2 高杯口基础构造配筋
1-杯口壁内横向箍筋8@150;2-顶层焊接钢筋网;3-插入基础底部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每米1根;4-短柱四角钢筋一般不小于20;5-短柱长边纵向钢筋当h3≤1000用12@300,当h3>1000用16@300;6-按构造要求;7-短柱短边纵向钢筋每边不小于0.05%b3h3(不小于12@300)
表8.2.5 高杯口基础的杯壁厚度t h (mm) t(mm)
600<h≤800
800<h≤1000
1000<h≤1400
1400<h≤1600
≥250 ≥300 ≥350 ≥400
8.2.6 扩展基础的基础底面积,应按本规范第五章有关规定确定。在条形基础相交处,不应重复计入基础面积。
8.2.7 扩展基础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柱下*基础,当冲切破坏锥体落在基础底面以内时,应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
2 对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基础,以及墙下条形基础,应验算柱(墙)与基础交接处的基础受剪切承载力; 3 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 4 当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尚应验算柱下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8.2.8 柱下*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Fl≤0.7βhpftam h0 (8.2.8-1) am =(at+ab)/2 (8.2.8-2) Fl = pjAl (8.2.8-3)
式中: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不大于800mm时,βhp取1.0;当h大
于等于2000mm时,βhp取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48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h0——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m); am——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m); a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m),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
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
ab——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m),当冲切
破坏锥体的底面落在基础底面以内(图8.2.8a、b),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加两倍该处的基础有效高度;
pj——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土重后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
力(kPa),对偏心受压基础可取基础边缘处最大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Al——冲切验算时取用的部分基底面积(m2)(图8.2.8a、b中的阴影面积ABCDEF);
Fl——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在Al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kPa)。
(a)柱与基础交接处 (b)基础变阶处 图8.2.8 计算阶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截面位置
1-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的斜截面;2-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线
8.2.9 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应按下列公式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截面受剪承载力:
Vs ≤ 0.7βhsftA0 (8.2.9-1)
βhs = (800/h0)1/4
(8.2.9-2)
式中:Vs ——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剪力设计值(kN),图8.2.9中的阴影面积乘以基底平均净反力;
βhs——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0<800mm时,取h0=800mm;当h0
>2000mm时,取h0=2000mm;
A0——验算截面处基础的有效截面面积(m2)。当验算截面为阶形或锥形时,可将其截面折算成矩形截面,截面的折算宽度和截面的有效高度按本规范附录U计算。
49
(a)柱与基础交接处 (b)基础变阶处
图8.2.9 验算阶形基础受剪切承载力示意图
8.2.10 墙下条形基础底板应按本规范公式(8.2.9-1)验算墙与基础底板交接处截面受剪承载力,其中A0为验算截面处基础底板的单位长度垂直截面有效面积,Vs为墙与基础交接处由基底平均净反力产生的单位长度剪力设计值。
8.2.11 在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当台阶的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和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基础宽度时,柱下矩形*基础任意截面的底板弯矩可按下列简化方法进行计算(图8.2.11-1): ])()2)(2[(121maxmax21lppA
G
ppalaMI
(8.2.11-1) )2)(2()(481minmax2
A
GppbbalMII
(8.2.11-2)
式中:MⅠ、MⅡ——任意截面Ⅰ-Ⅰ、Ⅱ-Ⅱ处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kN²m); a1——任意截面Ⅰ-Ⅰ至基底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m); l、b——基础底面的边长(m);
pmax 、pmin——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
(kPa);
p——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在任意截面I-I处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
(kPa);
G——考虑作用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自重(kN);当组合值由永久
作用控制时,作用分项系数可取1.35。
8.2.12 基础底板配筋除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率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8.2.1条第3款的构造要求。计算最小配筋率时,对阶形或锥形基础截面,可将其截面折算成矩形截面,截面的折算宽度和截面的有效高度,按附录U计算。基础底板钢筋可按式﹙8.2.12﹚计算:
50
0
0.9syMAfh
(8.2.12)
8.2.13 当柱下*柱基底面长短边之比在大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3的范围时,基础底板短向钢筋应按下述方法布置:将短向全部钢筋面积乘以后求得的钢筋,均匀分布在与柱中心线重合的宽度等于基础短边的中间带宽范围内(图8.2.13),其余的短向钢筋则均匀分布在中间带宽的两側。长向配筋应均匀分布在基础全宽范围内。按下式计算:
16
(8.2.13)
图8.2.11-1 矩形基础底板的计算示意图 图8.2.13 基础底板短向钢筋布置示意图1-λ倍短向全部钢筋面积均匀配置在阴影范围内
8.2.14 墙下条形基础(图8.2.14)的受弯计算和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任意截面每延米宽度的弯矩,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8.2.14)
2 其最大弯矩截面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墙体材料为混凝土时, 取a1=b1;
2) 如为砖墙且放脚不大于1/4砖长时,取a1=b1+1/4砖长;
3 墙下条形基础底板每延米宽度的配筋除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率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8.2.1条第3款的构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