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亦称“装璜”、“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
吴装:苏扬两地装裱历经明清数百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装潢志》谓:“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高度评价。
红帮:装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称为“红帮”。
行帮: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
一色裱: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这要根据画芯的长短画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同时也显得单调。这样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间加隔界。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界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这样裱的画,色彩为协调。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切忌,圈职业病色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空旷。
仿古装池:这是解放前苏州、上海、扬州各地就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专为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的,称为“仿古装池”。
惊燕:亦称“绶带”原只是垂画画的天头处,燕子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刺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较为合适。用料杨与隔界相同。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使画不平。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现在*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
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高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善则随手而起,*不善则随手而毙。”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装裱国画传统的方式大体上分三个步骤:托画、镶边、覆背、装杆。
一、托画:托画就是在原作(行话叫“画心”)的背部托上一张宣纸。托画前先要用口水在画中不重要的地方试下墨,看是新墨画的,还是宿墨。如果是新墨就按正常的方法来托,如果是宿墨,就采取“飞托”的方式。
正常的托法是,把画心背面朝上放在台子上,先用水喷湿,让纸“伸伸腰”,然后刷上稀浆糊……,再将一张空白的宣纸粘在上面。具体的不能写得太细,否则得写一本书出来。呵呵~~
画托好后要“上墙”,使之平复。干后取下,然后“裁方”。
二、镶边:裁好后的画心要“养局”,然后镶边,将托好的绫(以前也有人用仿绫纸)镶在画的四周,先镶两边,再镶天地头。关于“开绫”、“托绫”就不赘言了。
三、覆背:在镶好的画背面再托一层背纸,背纸也要先托好,也可以直接用夹宣代替。方法同托画。
四、装天地杆:天杆为方,地杆为圆,装好后在天杆两头略向中心的地方,对称地装上“孔”将“惊燕带”穿好。地杆两头要留出装轴头的长度,稍削细一点,然后在露出的两端上涂上白乳胶,装上轴头。
装裱国画传统的方式大体上分三个步骤:托画、镶边、覆背、装杆。
一、托画:托画就是在原作(行话叫“画心”)的背部托上一张宣纸。托画前先要用口水在画中不重要的地方试下墨,看是新墨画的,还是宿墨。如果是新墨就按正常的方法来托,如果是宿墨,就采取“飞托”的方式。
正常的托法是,把画心背面朝上放在台子上,先用水喷湿,让纸“伸伸腰”,然后刷上稀浆糊……,再将一张空白的宣纸粘在上面。具体的不能写得太细,否则得写一本书出来。呵呵~~
画托好后要“上墙”,使之平复。干后取下,然后“裁方”。
二、镶边:裁好后的画心要“养局”,然后镶边,将托好的绫(以前也有人用仿绫纸)镶在画的四周,先镶两边,再镶天地头。关于“开绫”、“托绫”就不赘言了。
三、覆背:在镶好的画背面再托一层背纸,背纸也要先托好,也可以直接用夹宣代替。方法同托画。
四、装天地杆:天杆为方,地杆为圆,装好后在天杆两头略向中心的地方,对称地装上“孔”将“惊燕带”穿好。地杆两头要留出装轴头的长度,稍削细一点,然后在露出的两端上涂上白乳胶,装上轴头。
一幅画就装裱完成了。
希望帮助到您!
1、精致的装裱工艺不仅可以使字画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能起到烘托字画,突出神韵的作用。书画装裱的步骤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卷轴或者装框条成镜框。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2、工具/原料
宣纸、浆糊、尺子、鬃刷、背板、绢或者绫、轴或框条等
3、方法步骤:
第一步:观察字画。
揣摩原作的气度,以利于更好地选择装裱材料烘托原作气质。
第二步:托裱画心。
1).将画心反铺在干净的画案上,用喷壶在画心背面均匀喷洒水花;
2.)待画心潮润且平整得贴附在画案上时,用排笔在画心背面均匀刷浆;
3.)一手持特制的装裱棕刷,一手持略大于画心的托纸,对齐一边,用棕刷自上而下排扫托纸,逐渐使整张托纸平整贴附于画心背面;
4.)用手指在托纸边缘均匀抹上浆糊;
5.)待画心略干后,轻轻揭起,转贴至挣墙晾干。
第三步:镶条。
1).待画心干透,用裁*将其从墙面取下,裁去托纸不整齐的边角部分;
2).在画心四角均匀抹浆,镶上助条;
3).在助条边缘抹浆,镶上边条。
第四步:覆背。
在已镶条的画作后重复第二个步骤。
第五步:装框。
已制成的画作如需装框则在画作干透后进行平整,镶装画框;如做成卷轴,则应在画作上下装上天杆和地杆,并牵上挂绳,拴入绛色丝带。
4、注意事项:
一般的装裱能够收藏的是手工的,浆糊的质量也是收藏时间的保证。裱画的糨糊不同于普通的糨糊,不仅黏稠度和透明度有所差别,并且在熬制时还要加入一些*蠹虫的配料
装裱国画传统的方式大体上分三个步骤:托画、镶边、覆背、装杆。
一、托画:托画就是在原作(行话叫“画心”)的背部托上一张宣纸。托画前先要用口水在画中不重要的地方试下墨,看是新墨画的,还是宿墨。如果是新墨就按正常的方法来托,如果是宿墨,就采取“飞托”的方式。
正常的托法是,把画心背面朝上放在台子上,先用水喷湿,让纸“伸伸腰”,然后刷上稀浆糊……,再将一张空白的宣纸粘在上面。具体的不能写得太细,否则得写一本书出来。呵呵~~
画托好后要“上墙”,使之平复。干后取下,然后“裁方”。
二、镶边:裁好后的画心要“养局”,然后镶边,将托好的绫(以前也有人用仿绫纸)镶在画的四周,先镶两边,再镶天地头。关于“开绫”、“托绫”就不赘言了。
三、覆背:在镶好的画背面再托一层背纸,背纸也要先托好,也可以直接用夹宣代替。方法同托画。
四、装天地杆:天杆为方,地杆为圆,装好后在天杆两头略向中心的地方,对称地装上“孔”将“惊燕带”穿好。地杆两头要留出装轴头的长度,稍削细一点,然后在露出的两端上涂上白乳胶,装上轴头。
一幅画就装裱完成了。
回答者: 树叶黄了
9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