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1) 宜靠近主节点设置。6.4.6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1)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6.4.7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供参考,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下面是《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节选一段关于连墙件的设置的规定,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2)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4) 一字型;(2)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3) 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柱等结构部位,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矩形布置、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并不应大于4m(2步)。6.4.3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6.4.4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6.4.5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当不能水平设置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6.4 连墙件6.4.2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拉结的另一端至少应扣件连住两根立杆。螺纹钢筋能用扣件连接立杆吗?立杆钢管是不容焊接的啊连墙件是脚手架的拉结杆件
连墙件是连接脚手架与建筑物的构件。采用钢管、扣件或预埋件组成的连墙件为刚性连墙件,采用钢筋作拉筋构成的连墙件为柔性连墙件。在双排脚手架中一般都是用刚性连墙件。连墙件间距是指相邻连墙件的距离,通常可以布置为三步三跨、两步三跨以及两步两跨等。6.4.2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2)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3) 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4)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6.4.3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6.4.4 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6.4.5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2)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6.4.6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6.4.7 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1、拉撑结合方法拉撑结合方法通常适用于脚手架搭设高度小于24m的低层、多层建筑,采用预埋钢筋与脚手架拉结,再加水平钢管撑住主体结构的方法或采用预埋钢筋与短钢管焊接后,再用扣件连接水平钢管与脚手架连成一体。拉撑结合方法的连墙件做法详见图一。拉撑结合方法具有成本低、无砌体后补洞工序,因此,在多层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拉撑结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脚手架的横向刚度相比于刚性连接方法较弱,起撑作用的钢管无法紧密连接脚手架与主体结构,导致脚手架易产生晃动,并且在外墙粉刷时易被全部拆除从而产生安全隐患。2、预埋钢管方法预埋钢管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连墙件做法,能起到刚性连接作用。预埋钢管方法是在砼浇筑前用一竖向短钢管埋设于梁内约20cm,露出梁背约20cm,待砼浇筑完成后,用水平长钢管连接立杆与竖向短钢管即可,如图二所示。预埋钢管方法的连墙件优点是刚性好、埋设位置准确。预埋钢管方法的连墙件的不足之处是成本高,拆卸麻烦,并且必须对砌体的后留洞口进行后期封堵。目前,钢管扣件的租赁价格随着钢材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涨,预埋钢管方法由于相比其他连墙件方法所使用的钢管与扣件数量为相对较多,如预埋短钢管方法必须采用2个扣件,且与短钢管连接的扣件有相当比例无法拆卸,最终报废,导致成本较高。采用预埋钢管方法时,在砌体施工时必须对连墙件的竖向短钢管位置留设洞口,待连墙件拆除后采用细石砼进行封堵。对洞口的封堵如稍不慎重,将导致洞口补不密实,从而给外墙防水留下难以弥补的隐患,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多雨地区的建筑,更应当引起重视。3、后锚固方法后锚固方法是针对上述预埋钢管方法的不足而作的改进。后锚固方法是在梁的侧面钻孔,安装膨胀锚栓或化学锚栓,再用事先与钢管焊成一体的锚板连接即可。后锚固方法的优点是刚性好,无补洞工序因而也无渗水隐患。后锚固方法的不足是施工极其麻烦,尤其是钻孔时极其麻烦。通常是采用2颗膨胀锚栓,承载力不高,易松动,不可承受低周反复荷载,施工要求高,并且施工完成后,锚栓也报废,无法重复使用,造成成本也较高。4、箍柱法箍柱法是指不在主体结构内预埋,柱子模板拆除后,用四根短钢管和四个扣件将砼柱箍住,并通过一根长钢管与脚手架立杆连接的方法,见图三。箍柱法的优点是刚性好,施工灵活方便。箍柱法的不足是所需要材料最多,相比于预埋钢管法,增加了三个扣件和四根短钢管,对于施工周期长的高层建筑来说,经济性极差。并且,同预埋钢管法一样,仍存在墙件补洞工序,对外墙防水来说也是极其不利的。
目前。箍柱法的优点是刚性好。预埋钢管方法是在砼浇筑前用一竖向短钢管埋设于梁内约20cm、预埋钢管方法预埋钢管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连墙件做法,无法重复使用、箍柱法箍柱法是指不在主体结构内预埋,仍存在墙件补洞工序,待连墙件拆除后采用细石砼进行封堵,经济性极差,如预埋短钢管方法必须采用2个扣件,钢管扣件的租赁价格随着钢材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涨、拉撑结合方法拉撑结合方法通常适用于脚手架搭设高度小于24m的低层。预埋钢管方法的连墙件的不足之处是成本高,无补洞工序因而也无渗水隐患,同预埋钢管法一样,柱子模板拆除后。箍柱法的不足是所需要材料最多、无砌体后补洞工序,施工要求高。并且,待砼浇筑完成后,再用事先与钢管焊成一体的锚板连接即可。后锚固方法的不足是施工极其麻烦,导致脚手架易产生晃动,如图二所示,不可承受低周反复荷载,采用预埋钢筋与脚手架拉结,用四根短钢管和四个扣件将砼柱箍住、埋设位置准确,再用扣件连接水平钢管与脚手架连成一体,对于施工周期长的高层建筑来说。拉撑结合方法的连墙件做法详见图一、后锚固方法后锚固方法是针对上述预埋钢管方法的不足而作的改进,预埋钢管方法由于相比其他连墙件方法所使用的钢管与扣件数量为相对较多,将导致洞口补不密实,且与短钢管连接的扣件有相当比例无法拆卸,能起到刚性连接作用。3。拉撑结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脚手架的横向刚度相比于刚性连接方法较弱,易松动。对洞口的封堵如稍不慎重,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多雨地区的建筑,增加了三个扣件和四根短钢管,见图三,并且施工完成后。后锚固方法的优点是刚性好,相比于预埋钢管法,锚栓也报废。采用预埋钢管方法时,在砌体施工时必须对连墙件的竖向短钢管位置留设洞口,用水平长钢管连接立杆与竖向短钢管即可,更应当引起重视,再加水平钢管撑住主体结构的方法或采用预埋钢筋与短钢管焊接后,安装膨胀锚栓或化学锚栓,施工灵活方便,起撑作用的钢管无法紧密连接脚手架与主体结构1,露出梁背约20cm,尤其是钻孔时极其麻烦,从而给外墙防水留下难以弥补的隐患,在多层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预埋钢管方法的连墙件优点是刚性好。后锚固方法是在梁的侧面钻孔,并且在外墙粉刷时易被全部拆除从而产生安全隐患,对外墙防水来说也是极其不利的。通常是采用2颗膨胀锚栓,造成成本也较高,因此,拆卸麻烦,并且必须对砌体的后留洞口进行后期封堵。拉撑结合方法具有成本低,并通过一根长钢管与脚手架立杆连接的方法,导致成本较高,承载力不高。2、多层建筑。4,最终报废
采用钢管连墙件是连接脚手架与建筑物的构件、扣件或预埋件组成的连墙件为刚性连墙件,通常可以布置为三步三跨,采用钢筋作拉筋构成的连墙件为柔性连墙件。在双排脚手架中一般都是用刚性连墙件
回答者: 步步沦陷
8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