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5条1、墙长:墙高大于等于2时,中间加构造柱;2、墙高:墙长大于等于2时,中间加腰梁;3、墙长大于等于5米,中间加构造柱;4、墙高大于等于4米,中间加腰梁;5、悬端墙在端头加构造柱。还有几个要求:1、有门窗墙,腰梁加在门窗顶;2、转角必需加构造柱;3、窗长在2米以内,窗边加构造柱,大于,在窗中间加,注意,这时,构造柱是被窗断开。
先墙后柱砌筑墙体留设马牙槎的基本规定有: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120(或100)厚墙 当墙高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大于2.4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180(或190)厚墙 当墙高大于4m,开洞宽度大于3.5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 与构造柱连接处的墙应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应超过300mm或5皮砖高,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应先退后进,进退相差1/4砖。根据功能的分类,马牙槎还可以叫做接缝马牙槎和结构马牙槎。接缝马牙槎主要是为了方便后续砌筑,一般墙体太长的时候,留马牙槎,方便后续施工。 结构马牙槎,在马牙槎里浇铸构造柱。施工时,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构造柱,保证两者同时受力工作。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且应沿高每500m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马牙槎是指构造柱与墙体之间留置的槎,这个只要有构造柱就必须按马牙槎砌筑墙体。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留斜槎,不允许留置马牙槎
除了构造柱外。所以只考虑梁柱承重、传力合理,而且填充墙容易破坏,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拉结作用、柱承重,如果你考虑它抗震,那柱子肯定计算的偏小了。受力明确,但是这样计算起来比较复杂,填充墙顶斜砌一排砖,成为一个整体,且先柱后墙,不能考虑它承重和抗震不是不需要。而以框架结构为例,而实际上它肯定是可以承重的,而是不能要。所以要留马牙槎且有水平筋,那墙体吸收地震力。构造柱是起拉结墙体作用的,这样墙坏了跟着相邻柱子也坏了跟着整个结构各个击破了,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或柔性链接,先砌墙后浇柱,考虑梁。如果刚性连接,墙体只起维护作用,你所列的那几个都是承重的,柱子可能会破坏,传到柱子上,而且它的刚度也并不小!你再琢磨琢磨
门窗扇的固定点在两侧,上下不做固定点,是因为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概念设计”。举2个典型的例子,跨正中间有1:适用于窗相对于所在的墙开洞不大。这两种情况下你的理解也对也不对.5m的窗,不能片面:1,这时边框柱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窗扇,或窗很宽:说“对”------窗边的那两根钢筋。首先,这时候就要边框柱上下均锚入上下层梁内(这时边框柱也可理解为构造柱了)、防止门窗周边墙体裂缝外,还有就是兼有“因门窗开洞对整片填充墙的削弱”加强作用,固定就成问题,这也是与*抗震规范对构造柱的设置原则本意是一致的.4米。门边框柱是一样的道理;说“不对”------窗边的那两根钢筋。说你的理解也对也不对:因窗的存在导致填充墙自身稳定性不满足了,如果窗边的砌体本身已经可以和邻近的框架柱或构造柱有很好的拉结了,窗与窗之间间距500mm、防止裂缝、单一的理解规范或地方标准,问题很“边缘化”,就可以不需要与顶梁连接;2、钢筋锚固不锚固到上层梁的问题,跨正中间有3个竖向条窗,有窗和无窗对该整片填充墙的自身稳定性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地方规定要求更严了些而已。先结合地方规定搞清楚门窗边框柱的作用,需要与顶梁连接,窗两侧就不是设边框柱,看正中间的窗.框架柱间距8.4米.框架柱间距8,就要按抗震规范要求设构造柱了(这时,构造柱兼做了边框柱):除了固定门窗扇
马牙槎就是砌几皮砖后,又缩回去砌数皮砖,再砌回来,以此反复得来的砖墙,外形像马牙(其实更像长城的城垛横过来放),所以得名“马牙槎”,哗鼎糕刮蕹钙革水宫惊一般是要砌“构造柱”(就是一片墙与另一片墙“拉结”的地方),其作用是增强墙体的横向拉结作用,抗震措施之一。而斜槎,就是在砌墙时,一道墙当天没有砌完,想第二天再接着砌,按*规范,是不能砌到哪里算哪里的,要想第二天再接着砌,第一天最后就应该砌成像锯齿一样的形状,从述语上来说,就是斜槎的长度大于斜槎的高度3倍左右(具体的数字我记不起来了),相信你应该会在建筑工地看见过暂时没有砌完的墙,像上楼梯一样留个口,那多半是斜槎。其作用是增加后砌之砖墙与前砌之砖墙的结合,不能像*口一样齐平,要那样的话,墙就不结实了。直槎,而像*口一样的槎(其实就是口)就是直槎,一般来说,在建筑施工当中,极少地方可以留直槎,就是因为直槎对房屋结构的整体性不太好。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2025-01-15 13:52
回答者: 那个叫果果
8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