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世界十大雕塑
1、《掷铁饼者》 (作者:米隆)
高约152 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2、大卫(作者:米开朗基罗)
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3、维纳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4、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亚斯)
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5、门考拉夫妇立像
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 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
6、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一般高4-5米,重约20吨,最高的达9.8米,重达90 吨
7.母狼
青铜,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雕像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但他的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穆路和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放入篮子中丢人台伯河;这对兄弟后来被一只母狼发现并收留抚养,不久,被牧人发现收养;他们长大以后,**仇人,救出外祖父,创建了新的城市;后来罗穆路**了瑞穆斯,并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尊雕像所刻划的就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对罗马人来说,它还具有纪念碑意义,人们把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给以顶礼膜拜。
8、狮身人面像
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高约20米,长57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年,现位于埃及吉萨。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是为了夸耀神秘的威力,使自己成为万民*的偶像。埃及古王国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巨大、宏伟的皇陵建筑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这座雕像,它是由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达20多米,面部约有5 米长,仅头上的一只耳朵也有2 米左右。雕像的头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头像,身子则是呈坐姿的狮子形象。法老头戴菱形王冠,前额上雕刻着神秘的圣蛇,脑后雕刻着象征神权的*。他的下颌原来还有一部庄严的胡须,但后来由于炮击而跌落,现收藏于*大不列颠博物馆。
9、汉谟拉比法典
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满了楔形*,全文280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
10、思想者(作者:罗丹)
原为《*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她爱人类,难以对那些罪人作出最后判决,他深怀同情,陷入极大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之中。
、 这一时期雕塑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营造石窟风气以北魏为最盛。北朝营造的石窟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南朝石窟则仅存南京栖霞山一处。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勋臣贵戚名义,动用*资金和营建力量兴造的,工程浩大、宏伟。其中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大佛、龙门石窟古阳洞的*龛,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艺术风貌。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从典章制度到审美风尚均受到南朝汉族文化的影响,石窟造像也开始脱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样式的影响,而形成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新风格特征。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其衣纹流畅,层叠稠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金铜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变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时的戴逵、戴父子,他们以首创夹造像和善于权衡大型造像的比例关系而著称。 南北朝时期另一类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宋、齐、梁、陈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处石雕*。其组合关系为成对的石*、石柱与石碑。置于帝陵前的石*有角,称天禄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无角,称辟邪。其造型自汉代墓前大型石*脱出,而趋向于劲健、华丽。*作行进姿态,颈部很长,头向后仰,其影像与弓屈的背部形成一个极富于力度的S形曲线。身上有翼,并有流畅而华丽的线刻花纹(见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坏,仅存个别文吏残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还发现有砖、石浮雕和石刻线画,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有神话人物。 墓室中随葬俑的风气,北朝盛于南朝,数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组合。北魏以后随葬俑*,主要包括镇墓俑与镇墓*、出行仪仗、*婢和伎乐等。一个墓中随葬俑*数量由数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犷,北魏太和以后趋向清*修长,到北朝晚期又转向丰圆,其审美趋向的变化,大体与石窟寺造像的变化相一致。
隋唐时期
北朝晚期的东、西魏和北齐、北周晚期是雕刻艺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历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时期(约当7世纪后期至8世纪前期),达到中国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乱后中衰,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毁寺庙、销铜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毁坏。此后,终唐之世不复有大规模的营造石窟活动。 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艺术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续有大规模的开凿。其代表性作品为雕成于高宗、武后时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卢舍那大佛面相庄严、睿智,气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强大国势与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时代精神在雕塑艺术上的反映;*、菩萨、天王、力士形象各自体现着宗教艺术类型化表现的具体要求,9尊造像之间的组合关系、尺度的权衡、动静的呼应,为适应大型雕像与膜拜者之间距离与观赏角度而在造像身躯比例上所作的调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畅、自然,都表现出古代雕刻家斩山造像,创作大唐代雕塑家创造了一系列与时代审美风尚相一致的宗教艺术形象。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与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萨像,都*化了,造型以当时贵族妇女形象为参照,丰颐长目,体态婀娜,缨络遍体,表现出超出了宗教氛围的富贵气息。性格、气质迥异的*,神情威猛的天王,筋**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现世装束的虔诚供养人,也都是此一时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创造上的新发展。 唐代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许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势,以增强整体布局的宏大气势,是雕刻*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见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内容早期诸陵差异较大,乾陵(高宗、武则天合葬陵)以后,逐渐规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华表、飞马、朱雀、鞍马及驭者、石人、碑、蕃酋*像、石狮等所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体的单纯、完整和置于山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数量上的参差、重复,体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作用于谒陵者的心理,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于整个陵区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献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骏(见昭陵石刻),顺陵(见顺陵石刻)、乾陵的石狮,庄、泰、建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诸陵规模缩小,石刻造型矫饰、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气度。 唐代盛期还曾在都城建造过纪念性雕刻。如武则天在洛阳以铜铁材料铸造的天枢纪念柱,立体部分高达百尺,四周有石狮、麒麟环绕。 俑类作品在隋唐时期也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种材料,以黄、褐、蓝、绿等釉色烧制而成的三彩俑数量众多,特别能够代表俑类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热衷于表现人物处于具体情节之中的特殊神态和动作。妇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转向丰腴,面相圆润,神情恬适、慵懒,长衣曳地,是唐代艺术中表现妇女理想美的典型样式。以佛教天国形象塑造的镇墓俑,神采飞扬,动中有静,夸张而有分寸。对于马与骆驼等动物形象,注重描写具体性与生动性,多表现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中的动势(见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时期,许多金银器上的锤、镶嵌浮雕纹饰、青铜镜上的花纹,也十分丰富、生动,并常有一些现实生活内容或神话题材的描写。有些纹饰受到波斯等国艺术的影响。隋唐雕塑艺术对周围邻国也有重要影响。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以长于塑造具体人物达到传神地步而著称。
五代、宋、辽、金时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少,比较重要的有山西平遥镇国寺一组彩塑佛教造像(见镇国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乐、抬棺神将的石棺(见王建墓雕刻),南唐钦、顺二陵的 190件陶俑(见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来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 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的发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类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车窟, 雕于南宋绍兴年间)八菩萨像庄严婉丽,129窟数珠手观音丰姿绰约,同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宝顶山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变相、牧牛道场等摩崖造像,则充满了生动的人情世态。雕塑家热情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常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宋代寺庙金属造像遗存比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菩萨铜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金铜像(见万年寺普贤像),河南登封中岳庙镇库铁人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见晋祠圣母殿彩塑),江苏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紫金庵的罗汉像,被造成具有内心活动特征,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罗汉像被塑造成睿智、有异禀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辽、金两代在北方地区曾开凿石窟,并有不少寺庙造像遗存。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像,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犹存唐风,但又显示了向匀称、秀美发展的趋向。辽代许多佛塔还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巩县,共有8陵,现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体沿袭唐陵规范,而内容有较大差异。主要由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鞍马及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狮、镇陵将*、宫人组成。宋陵石刻在规模与艺术水平上均逊于唐代,但造型尚严谨。其陵区集中,石刻内容、数量更加规范的特点,对明清两代很有影响(见北宋陵墓石刻)。 宋、辽、金时期的俑数量不多。但墓室内的雕塑、壁画和随葬的俑很有特点。由于宋代日常生活习俗有很大变化,墓内出现大量直接模拟现实、表现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还出现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现杂剧演出活动的雕砖(见宋-金-元杂剧雕砖)。
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关云台浮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门上的“六具”等石刻(见居庸关云台雕刻),杭州飞来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现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尔的阿尼*和他的*刘元。元代还留下有关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丰富经验,也标志着民族的宗教雕刻艺术的完全成熟。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和天坛(见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园林。故宫*前的华表、石狮,*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圆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铜龟、鹤等,都对烘托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增加局部艺术气氛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此组建筑有力结束的保和殿后长近17米、宽3米多的下层石雕御路, 浮雕着蟠龙、海水江涯与各种图案,布局宏伟,雕刻精谨,是明清石雕艺术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宫、北海的琉璃九龙照壁,故宫内的鎏金铜龙、凤、麒麟、狮、象等动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质和丰富多样的造型点缀和调节着宫殿*的气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多组石刻*。其内容和配置沿袭宋陵而有所发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宫内的门、壁、券顶上刻有精细的浮雕佛像和各种图案。两个时代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宗教雕塑主要为寺庙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铜佛像。明代优秀造像有陕西蓝田水陆庵塑壁,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罗汉、渡海观音等(见平遥双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铜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时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和民间建筑、器用装饰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观音等。清末天津张明山的民俗题材和肖像泥塑达到很高的写实水平。
白云观中国最大的道教庙宇还有**的布达拉宫 纪念性建筑:*英雄纪念碑 皇家宫殿 凡尔赛宫和 故宫 雕塑壁画 雕塑 思想者 壁画 敦煌壁画 碑刻 武则天墓碑 无字
2025-02-01 00:43
回答者: 穿过云的马季
9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