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水力*土工编织袋加泥芯的堰体结构进行施工,即两侧冲泥管袋封堵,中间充土的办法。先在河东、西岸按间距1.5m插打Φ50mm的钢管进行*,将编织布袋展开,平铺在钢管限定的铺设位置上,然后进行管袋填充泥施工,管袋冲填完毕后再对中间3.0m的夹层进行分层充填土施工,每层填充完毕后,采用Φ50钢管对拉编制袋两侧*钢管,最后在顶上6.5m宽的位置回填厚度50cm的宕渣作路床封顶,迎水面采用双层防水布进行堰体抗冲刷及防渗漏保护,并填筑高0.6米,宽0.5米砂袋粘土防浪墙。
本工程河道内围堰主要落在最上层的砂质粉土(亚粘土)上,其中塘底泥在筑坝时可以挤出,围堰的持力层基本上为砂质粉土(亚粘土),查表:《砂土容许承载力》可知中密状态的砂质粉土在水下容许承载力为100kpa。
利用公式:Fs=≥1.2
f取0.2;
F为坝体重:(粉土容重取1.6t/m3)
承载力==6.1T/m2=561kpa
按堆筑围堰的各种材料的相应工程量分别套定额对应子目。没有一个叫“围堰”的具体定额子目。一、当河水流速较大,河床为砂类土、黏性土、碎石土及风化岩等坚硬河床时,可采用钢板桩围堰,这种围堰防水性能好,整体刚度较强;
二、当河水流速较大,河床为砂类土、黏性土、碎石土时,也可以选用钢筋混凝土板桩围堰,这种围堰除用于挡水防水外还可作为基础结构的一部分,亦可采取拔除周转使用,能节约大量木材。
总之,上述两种板桩围堰比较适合,但楼主要注意,不能使用像一楼所提及的所谓的“土方围堰”,原因是河水太深,显然不适合;另外没听说过“围护围堰”,除了土石围堰和板桩围堰外,还有钢套筒围堰及双壁围堰,前者不适合,后者对河床的平整度要求较严格,要慎重采用。除了上述这四种围堰外,目前尚无较有效的“新式武器”.
3. 1 施工程序
施工准备→清理整坡→膜袋铺设→张拉*→锚固压顶→回土加固→防渗铺盖施工→子堰施工。
3. 2 施工难点及措施
(1) 膜袋的*铺放:在施工前,应对河床进行适度的清理,保证堰基较为平顺,没有尖锐物,避免对膜袋产生破坏。先施工河床最深处的铺袋,宜选择低潮平流时开始施工,便于作业。膜袋采用竹桩*,根据堰体尺寸,在铺放处四个角插上毛竹,将膜袋的角拉环套在毛竹上,灌砂时让膜袋顺*桩沉入河底。
(2) 围堰合龙:与其他围堰形式不同的是:一般情况下其他类型的围堰都是龙口合龙的问题,而膜袋围堰施工时,则应避免出现龙口,尽可能均衡上升。特别是围堰施工高度达到水位变化区时,在每涨退潮时,不能留下个别缺口,同一层膜袋应在一次涨退潮期间完成,避免集中水流对堰体的冲刷。
(3) 围堰防渗:围堰的渗漏主要有三个部位:堰体与原河床接触面;堰体与岸坡接触面;膜袋与膜袋之间。特别是前两个部位,是破坏力最大,也最危险的地方。防渗的主要措施有:
①利用牛皮砂含泥量大、自身致密性好、透水能力差的特点,自身防渗。
②膜袋之间容易形成渗水通道,一方面不要将牛皮砂充填得太满,让膜袋自身调整挤密;另一方面,也可在膜袋之间塞填粘性土后,再覆盖编织土包。
③在堰体迎水侧从堰顶铺设两层土工编织布至堰脚,并深入河床3m ,编织布用砂包梅花状压面固定;在塑料编织布搭接处,则要用砂包密铺压实。
(4) 局部问题处理:
①堰体与岸坡连接处,需夯填粘土,嵌入岸堤,形成嵌入式防渗截水槽。
②外堰脚宜填土压脚,作为防渗体。
③子堰施工时应分层分阶段加高。选择合理的时段,每天填筑高度30cm左右,严格控制填筑速度,加强观察。
④基坑抽水时,应严格控制水位降幅,每天50cm 左右,注意堰体脱水、渗水通道,避免集中渗水,形成管涌。
4 结论及建议
(1) 膜袋砂围堰在此地成功运用,满足了施工要求,符合就地取材、合理利用*的原则,是一项可行的技术。适用沿海地区软基上修筑水利工程围堰,且截流后 水不高、水位差不大的工程。
(2) 膜袋砂围堰的断面尺寸要比常规砂石堰体断面小,对受场地限制的水利工程可创造更有利空间,方便施工。
(3) 具有堰型小、堰体轻、自身稳定性好、对淤泥地基变形适应性强、施工简单等特点,减少了施工难度和强度,缩短了工期,同时也节约了投资。
(4) 实践证明,防渗效果完全满足施工要求。
(5) 可进一步在运用中探索可否在堰底铺设无纺布,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及堰体的整体性。
2025-02-16 23:33
回答者: 牛蛙火锅
5人回答